不久前美國加州長堤市(Long Beach City)有一家華人新開的餐館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支那之夜」,郤引來了一群華人抗議。領頭抗議者是一位有「雙博士」頭銜,在長堤一個海軍營區內行醫的台灣外省人醫生,他認為「支那」兩字是辱華之詞,強令店家取下招牌。由於抗議行動日以繼夜,阻擋餐館大門,佔領停車場,搞得那家餐館連日無客上門,生意都做不成了。結果店家為了息事寧人只得屈服於雙博士的淫威,取下招牌改了店名,蒙受的損失只得自認倒霉。
其實「支那」辱華之說毫無根據。如果餐館老闆當初向法院告訴雙博士妨礙營業,要求被告道歉並賠償損失,雙博士必遭敗訴無疑。可是息事寧人的老闆並沒有提出告訴,因此使這位雙博士至今仍津津樂道當初包圍「支那之夜」而得逞的英勇事蹟。
日本文字中應用漢字甚為普遍,越是高深的日文,用的漢字越多。人名、地名、國家名也大多用漢字。日文所用的漢字看是中文,其實是日文,例如中文所稱的「美國」而在日文則稱「米國」,此「米」字是日文稱美國的國名,但日文的「米」字不等於中文的「美」字 ,英文”beautiful”,相當於中文「美」,日文也是「美」,但不相當於日文「米」。日文的「米」和中文「米」則同是英文“rice”之意。
世界各國對中國人自稱的「中國」各有不同的稱呼,英文稱「中國」為“China”,照字面解釋是瓷器的意思,瓷器一碰就碎,有脆弱的象徵,但中國人接受此洋名封號卻甘之如飴。
拉丁文稱中國為“Sino”,國際上有關中國和其他國之間的有關事件都用“Sino – so and so”來稱呼,例如「中法戰爭」稱 “Sino-French War” ;「中日戰爭」稱 “Sino-Japanese War”;「中俄邊界協議」稱 “Sino-Russian Border Agreement”;「中德關係」稱 “Sino-German Relations”⋯等等。
日本也不例外,日本人也有自己對中國的稱法,起初日本用日文漢字「支那」稱中國,日文「支那」是來自拉丁文Sino,根本無貶低之意,但華人見了漢字「支那」就以為日本人給「中國」取了別名,因此認定日本人侮辱了中國,非常生氣。二戰後日本為免誤會,改用日文漢字「中國」或「中国」正式稱呼中國,可是華人迄今對「支那」稱呼的誤會根深蒂固宿恨難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