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美好的時期,那是最糟糕的時期,那是智慧的年代,那是愚昧的年代,那是個信仰堅定的朝流,那是個懷疑一切的朝流,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不朽巨著《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開頭第一句,也正適合龍應台的巨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雙城記》是寫法國大革命時有血有淚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牽涉到隔一英倫海峽英法兩國的人們。我相信《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裡的故事隔一台灣海峽,兩岸間有血有淚的故事,寫成小說有不少比《雙城記》的更動人。
《雙城記》是根據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所著《法國革命史》(The French Revolution: A History )的史料而寫成,狄更斯在《雙城記》原序中寫道:「無人能想在卡萊爾先生那本了不起大作的哲理中加入任何東西。」他所說的卡萊爾的哲理是:卡萊爾的觀念「歷史循環著毀滅與再生。」(Histry cycles through destruction and resurrection.)。《雙城記》中的主角人物雪尼‧卡頓(Sydney Carton)的生和死很貼切地表達了這個哲理。
龍應台用錄影和編寫成書的方式出版了《大江大海1949》,書中說到1946年春天岩裹政男(李登輝)從日本東京返台,搭了一艘又老又舊的美軍的自由輪。這句話就犯了相隔一甲子以上時代混淆的毛病,那個年代美軍的萬噸級自由輪運輸艦【註一】還是很新的,美國從1941年起造自由輪,至1945年止共生產了2710艘,1946年時平均船齡才三年左右,不可能是又老又舊。這不能怪龍女士,大家看了龍女士的演講錄影就可知道,她要求訪問李登輝卻不能如願。
提起1946年時國軍第七十軍到基隆港登岸給台灣民眾的觀感,戰勝國軍隊的軍容沒有戰敗國日軍的順眼,有用扁擔挑東西的、帶雨傘的、穿草鞋的…等等。筆者歷年在台灣的經驗是,台灣有些人從此對當初來台國軍由嘲笑、輕視而鄙視、仇視。他們不知日本守台軍隊有固定營房,能在餐桌上用餐,每天可洗澡,哪像國軍從戰場直接上美軍的登陸艦LST-847【註二】赴台,途中不能洗臉更不要說洗澡,一登岸只能席地用一頓大鍋煮出來的熱食,食罷就要用扁擔挑著廚具上路。
這種現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歷史學家所稱的「索孔林諾夫效應」(Sukhomlinov Effect)。例如1945年德國戰敗後,美軍開入德國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 Concentration Camp)去解救被關的受難人時,美軍個個都是衣衫襤褸,目擊者說「美國人進來時像一群流浪漢。」與此成對比的是:當美軍接管該營區後,德國納粹黨衛隊(SS)以整齊的步伐踏出營區的景象,就好像他們在排練赴柏林威廉大街(Wilhelmstrasse)參加勝利大遊行似的架勢。
有趣的是當這些故意輕視國軍的話還在我耳邊時,就見到挑大鍋行軍的伙夫在台灣民間最受歡迎,因為他們大飯鍋裡厚厚的鍋巴最能吸引人的青睞。
註一:「自由輪」(Liberty ship),是美軍運輸艦的型號名,載重量10856公頓、重排水量14245噸、吃水8.5米(27.887英尺)、總長135米(442.913英尺)、寬17.3米(56.759英尺)、有雙層甲板乾貨艙5個、5噸吊貨桿10組;推進動力裝有燃重柴油的鍋爐兩具、2500馬力三段膨脹往復式蒸汽主機一具,配以單軸單螺旋槳;航速11至11.5節;武器方面,船尾配有4英寸艦砲一門,用以對付浮出水面的敵潛艇,艦前後左右各裝高射機槍對付來犯敵機。
美國在1941年至1945年間,由18個造船廠共造出2710艘自由輪,開創了世界造船工業的奇蹟,最初造一艘自由輪從安放龍骨到下水約需費時230天,到後來平均只需時42天,最快紀錄是4天15小時半就造好一艘。該型船雖然造得很多,戰後又分散到世界各國,但美國對每一船的下落都保持完整的記錄。
戰後許多拆除了槍砲的自由輪出售到世界各國作商船,中華民國招商局買了十艘,當時船齡都在三、四年之間,是招商局船隊中最出色的大船。由此說明1946年時自由輪還不是「又老又舊」的模樣,「又老又舊」是後來快被淘汰報廢時得來的名聲,但在口述歷史中卻被用來追述為早先的摸樣,與事實相去甚遠。
招商局十艘自由輪,海天、海地、海玄、海黃、海宇、海宙、海辰、海宿、海列、海張,除海玄投共和海張沉沒外其他各艘大都使用到1966、67年報廢解體,且在報廢前早經淘汰售予其他航運公司使用,例如海列於1955年售予台灣航業公司,改名為「基隆」,後於1968年報廢解體。投共的海玄在1972年才報廢解體,是十艘中最後解體者。
該型船雖然造得很多,戰後又分散到世界各國,但美國對每一船的下落都保持完整的記錄,2710艘都用人名為船名,每船的命運都有記錄,不光是在美軍的記錄,連戰後賣到國外作商船者改為何名,何時報廢拆解,或何時遇海難沉沒都有記錄可查。
註二:二戰時盟軍的LST(船首有二扇大門的)共有四種型號(Types),較大型的是第一型和第二型:專用於裝載戰車和卡車的是在英國裝造的第一型LST(1) ,Landing Ship, Tank (Mk 1);美國製造了一部分的第二型LST(2), Landing Ship, Tank (Mk 2) ,LST(2) 共分7種等級(Classes) ,也有英國和加拿大也有製造LST(2)。有些LST(2) 為專用於裝載搶灘登陸運兵小艇LCVP(Landing Craft, Vehicle, Personnel)而設計,每艘LST(2) 可載LCVP二至六艘。
美國在二戰期間共製造了1051艘LST(2) ,說來難令人相信,其中670艘在不靠海的內地製造,由內陸五大鋼鐵廠建造,一千多噸的船造好後如何運去海港下水,真不可思義。這許多LST(2) 美軍擋案中都可查到詳細資料,連戰後移交給中國海軍,和賣給招商局作為商船,改名為「中」字頭、「萬」字頭、「供」字頭、和「美齡」、「慶齡」「樂怡」等48艘LST(2) 都有追蹤記錄。
龍應台在書中所說載第70軍到台灣所搭的美軍LST-847就是在內陸的賓州Ambridge Pennaylvania製造的LST(2) ,載運兵小艇LCVP的那級。重排水量3640噸,輕排水量1625噸。長100米(328英尺),寬15.24米(50英尺) 。空載吃水:前0.712米(2英尺4英寸),後2.286米(7英尺6英寸);滿載吃水:前2.489米(8英天2英寸),後4.292米(14英尺1英寸)。推進動力G.M.12-567柴油內燃機2台,雙軸雙螺旋槳,雙舵。航速:12節。武器:8門40mm及12門20mm艦砲。艦上編制官兵:軍官8至10人;士兵89至100人。艦載登陸裝備及部隊:LCVP搶灘登陸運兵小艇2艘,部隊官兵130人。
容量搭載部隊官兵130名的LST-847載了第70軍107師的500名官兵,其擁擠情形可想而知。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