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漁業這個議題上,台灣許多人,甚至學者,把眼光放在如何擴大經濟效益,不光是如何捉到更多的珍貴海產,還要在製造、養殖、外銷上有所突破,他們無暇重視「保育」(respect and conserve resources)和「環保」(environment protection) 。
國際間對漁業生態資源及地理環境的態度,有兩大陣營:一為科學而保護;另一為賺錢而破壞,台灣是附和於後者的。我所以說「附和」,並不說「參與」,因為台灣目前的國際地位還無法上檯面參與這兩大陣營的國際活動。由於附和而並不參與,又僅熱中於本身經濟利益,所以對保護和破壞這兩方面的實情有些隔閡,例如當偶然聞到CITES公約國決議要限捕大西洋藍鰭鮪(黑鮪)時,有學者就以為今後將是「沒有黑鮪享用的日子」。其實那些IUCN、CITES、WWF、和ICCAT國際組織每年都上演相同戲碼,到最後都是大大的開禁。
我今天這篇東西就是針對這個情況寫的。關於世界上八大鮪魚的簡介,和有關保護鮪魚的國際組織,可參考我本(2009)年6日16日發表於本blog的一篇〈大財團主謀操控;殺西米饕客補身〉。
一尾大形的大西洋黑鮪 (也就是大西洋藍鰭鮪Northern Bluefin,科學名Thunnus thynnus),在日本市場可以賣到10萬美元以上。由於黑鮪數量的稀少,筆者相信現代極大多數愛吃生魚片或壽司的中上資產階級者根本從未有過享用黑鮪的日子。
世界上共有三種黑鮪,除上述大西洋黑鮪外,其他兩種黑鮪分別為:(一)太平洋藍鰭鮪(Pacific bluefin),或稱東方藍鰭鮪(也就是台灣趨之若騖的「黑鮪」或「黑甕串」),科學名Thunnus orientalis;(二)南半球藍鰭鮪(Southern bluefin) ,也稱「日本中太平洋藍鰭鮪」(Japanese Central Pacific bluefin tuna) ,科學名Thunnus maccoyii;這兩種黑鮪從1950年代起被無限制的捕殺,到如今已成為比熊貓(貓熊)還珍稀的動物了。
鮪魚為季節性遠程迴游魚類,為保護它免於滅絕,目前的緊急行動只有國際禁捕一途。
有人談到人工養殖黑鮪,若可能嚐試的話亦是高度技術,絕非在海中設網箱就可養成的,用這種網箱方法養殖淺海大黃魚已不容易,大黃魚雖有養成但不能算成功,且海中用網箱養殖會污染海洋,影響環保,是現代開發國家中所不容有的水產設施。目前黑鮪只能從人工繁殖開始,可喜的是,最近澳大利亞有一家叫做「潔海(Clean Sea)」的公司,於本年3月12日宣佈他們已成功地人工繁殖了太平洋藍鰭鮪(Pacific bluefin黑鮪, 也就是台灣俗稱的黑甕串)。自1950年代起這種黑鮪數量直線下降到今天的滅絕邊緣,使牠成為帝皇級食客的佳肴。潔海公司用人工繁殖了太平洋藍鰭鮪,但對未來如何飼養的方法密而不宣,只說將使這些黑鮪在受控制的自然環境中生活。
但黑鮪數量的減少,問題不在繁殖上,而是在過量捕殺上。習於季節性迴游的黑鮪涉及的國家眾多,各國人民都有捕魚的自主權,在日本人高價收購下,各國漁民都在黑鮪游到本國領海或經濟海域內時盡量自由捕撈,有用國際上為非法而他本國海域內為合法的長繩或流剌網者,將尚未成年的幼魚都一網打盡。若有人工繁殖的黑鮪在所謂「受控制的自然環境中」而不能有效防制非法捕撈,那高成本人工繁殖出來的幼魚當然也在一網打盡之列,正好給帝皇級食客做鮮嫩的童子黑鮪進補。
四十年前大西洋藍鰭鮪(黑鮪)的數量還相當豐富,與大西洋相連的海域中都有牠們的游蹤,不單是地中海,就連黑海、北海、波羅的海中都有很多黑鮪。如今在日本財團高價收購下,黑海、北海、波羅的海中都不見黑鮪的蹤跡,只有在地中海中可見到各周邊國家的漁民把大網圍著一群黑鮪,貪婪地大事捕殺。在這種情勢下,當地有很多人賴此為生而形成經濟體系,也就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所隱喻的「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國際生態保護組織甚難違逆這些「看不見的手」,推行保護黑鮪的工作。
世界最提倡保護黑鮪的是生物科學家,其次是事務性國際保育組織(如ICCAT),最不願限制捕殺的是歐洲當地漁民,日本收購黑鮪的財團為表示其收購之正當性,也和歐洲漁民站在同一立場。因此之故,每年限捕額只是叫叫而已,今(2009) 年科學家建議不得超過8500至15000噸;但ICCAT (國際大西洋鮪魚保護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仍如往例加碼制定配額為22000噸:一般預測實際捕捉量將仍在60000噸以上。歷年以來,限制捕捉黑鮪的力量,永遠敵不過各國產魚地區人們(不光是漁業,還包括與漁業及漁民有關各業養育的人們)所形成「看不見的手」所產生的力量,加上大商社從黑鮪身上獲利的力量。
國際會議有各種層面,以科學家為主,講大道理的國際組織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在此聯盟下會員國簽有「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 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在會議裡往往一致贊成禁捕、停捕、限捕,會員國中甚至從事黑鮪運銷的日本和捕黑鮪主要國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的代表都投贊成限捕、禁捕的票。可是到專門辦理事務的「國際大西洋鮪魚保護委員會」(ICCA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就走了樣,參加者還是那些國,出席代表也許同為出席ICUN和WWF的人,但限制卻大大的放寬。最後到實際捕捉量又更放大到科學家建議量的四倍。
現代先進的冷凍技術及設備在運輸和儲存上讓業者如虎添翼,處理好的鮪魚速凍到攝氏零下60度,可凍藏多年不變質。日本商社看好未來市場,不論目前市場銷量,能吸貨時盡量吸貨,美其名為撫平供應上的高低,實質是囤足稀有貨物,以待坐收奇貨可居之利。若真遇到來年全面停捕大西洋黑鮪,那也只對產魚地區不利,對販魚商社來說還是大利,他們可慢慢享受高價出清存貨之樂。
說到「代替性魚種」(代替黑鮪供人作生魚片美食的魚種),首選當然是黃鰭鮪 (Yellowfin,科學名Thunnus albacores ) 了,目前這種鮪魚在世界上的數量還不算太少,「瀕臨絕種的危險等級」被評為LC(Lowest risk輕度瀕危),用它做生魚片或壽司也是上品,口味也不差,當然黑鮪美味又是物以稀為貴,相較之下黃鰭魚價廉得多,一尾較大的黃鰭魚在菲律賓收購價為700美元。11月16日出版的時代雜誌(TIME) 有一篇題為〝A Tough Catch〞的專題,對企業在菲律賓捕捉黃鰭鮪有詳細的報導。照這樣捕撈下去,黃鰭鮪很快就會遭到和黑鮪同樣的命運。讀友有興趣的話,請點閱時代雜誌公開在網上的錄影和照片:
視頻及說明
照片13張附文字說明
富人的消費固然能促進經濟繁榮,但若消費不當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為害也不淺,誠如以上時報雜誌提供的錄影中,在菲律賓從事鮪魚出口生意的美國人約翰海智說:如果我們不重視和保護物資的來源,我們就會喪失了它!
Tuesday, November 24,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