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承不肖生先生在NOWnews上為我的一句上海話作了注解,他解釋得「交關」好【註一】,可是我那句話的最後四字「癟三倪子」他只用了四個圈圈代表,讓讀者自己去體會。
其實「癟三」兩字,據著作等身的港滬人文學家程乃珊女士的考證,是來自上海洋涇濱英語「癟得生水」,源自英文bit cents,(見程女士所著,上海辭書出版《上海Fashion》中的〈洋場氤氳〉篇第五章〈洋涇濱英語〉) 。上海人表示自己沒有錢時,常用手拍拍自己的口袋說我現在身上「癟得生水」,實在沒有辦法幫忙,(上海話「水」音「死」,真的「死」字音「喜」)。由「癟得生水」簡化為「癟三」兩字來稱身無分文的窮光蛋,也用來粗俗地貶指某一特定男性的代名詞,例如「格癟三」(這個癟三);或起形容詞作用與其他名詞合構成複合名詞,例如「癟三倪子」;上海話「倪子」是「兒子」的意思。
真正道地的上海話不是上海十里洋場通行的「上海話」,這種話音調很硬,有點土氣,從前電台上唱滑稽的人常用來當作說、學、逗、唱的材料。
我們所稱的「上海話」,或稱「滬語」,或用滬語稱「上海閒話」,是通行於上海「十里洋場」市區的方言,是由長江出海口三角洲的江南一帶,包括蘇州和浙江的寧波等各地方言的優質部分融合而成,它兼具蘇州話的柔軟優雅和寧波話的剛強豪放,後來又由洋涇濱英文中變化出來一些詞句,所用漢字又恰合其意者,如「癟得生水」的「癟」字正好可形容口袋扁扁的意思,就很容易融入了滬語。
洋涇濱為一河名(滬語常用「濱」稱小河),浦東、浦西均有洋涇濱。在浦東的叫「東洋涇」,今稱「洋涇港」;在浦西十里洋場中的「西洋涇」習慣上就叫「洋涇濱」【註二】,這條河濱是黃浦江的支流,界於英、法兩租界之間,當地商家和居民因和洋人打交道較多,流行著一種獨特的滬式英語,此是「洋涇濱英文」一辭的由來。
江蘇省之內長江以北的蘇北話,長江上游鎮江、揚州的「江北話」以及再上游的南京、浦口話都不入滬語之流。更遠的西方、北方、南方各省到上海來的人也不少,但那些地方的方言卻很難融入滬語,解放以後社會狀態與前不同,可能又當別論,所以才有「巴子」、「老」等新外來語。
「巴子」一詞我從前在上海也聽過,那是上海人學北方軍閥罵人的口頭禪「媽的巴子」,從今日媒體上我才知道「巴子」已進入上海閒話的主流。改革開放後我去過上海兩次,其中一次就在去(2008) 年,都未聽說過「巴子」兩字。
用「老」字來做「很」字用,以前的滬語中也是有的,例如「交關謝謝儂老遠跑來看我」中的「老遠」和「今朝黃金大戲院門口有交關人老早就來排隊了」中的「老早」,但也只限於這兩個《辭海》裡可查得到的辭。解放後北方人來上海多了,說不來「暇氣」兩字,一說出「邪氣」就露了餡,於是就約定俗成地用「老」來代之了。
老字用得太濫就會刺耳,若將所有的「很」「交關」或「暇氣」都用「老」來代之,如此則「很老」成「老老」,「很大」成「老大」,「很粗」成「老粗」,「很少」成「老少」,「很氣」成「老氣」,「交關謝謝」成「老謝謝」,「很頑固」的人就只能做「老頑固」了。
世界上各著名大城市裡的方言都有它高低不同的層次,談吐往往代表身份,談吐是平時在自己所屬的生活環境中自然養成的,從一個人的談吐上就可分辨出他的文化背景和社交層次,倫敦如此,巴黎如此,紐約如此,東京如此,上海雖曾停擺過一陣子,但也不例外。
上海在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一切都停擺了,我孩提時生活過的外婆家,我大舅請英國建築師設計,在安和寺路66號所建的漂亮大洋房,解放時主人不在,就被數十戶人家佔用,汽車間、玻璃間(用來吃早餐的地方,兩面全玻璃有門通花園,另兩面全玻璃,一通大餐廳,一通大客廳)裡面都住著人,把玻璃都改為磚牆只留一窗戶。如今上海已有了新的面貌,再不是數十年糟蹋下來的破舊樣子了,安和寺路現稱新華路,外婆家66號被糟蹋的洋房已拆除,原址上建了一座「上海影城」。看來上海已經從一場大病中完全恢復了。
現在讓我來淺談一下老年人使用電腦(電算機) 的問題。我在台美兩地都做過電腦部門的工作,在台灣還教過土木工程系的電腦程式FORTRAN,我覺得這個年代用電腦為工具處理文字或通信和有無電腦知識無多大關係,一個健康的老年人用不用電腦完全和他所在地的風氣大有關係。
在美國健康的退休老人幾乎都在用電腦上網和e-mail;在中國大陸我的接觸面不廣,我只有一項親身體驗,就是我九十歲左右的表舅和表舅媽,他們原往上海現住北京,也常和我通e-mail;在台灣,就我所見,身體健康能自由行動而受過高等教育的退休老人幾乎都沒有e-mail,台灣的電腦好像都是年輕人在用。
何以見得?我有自初中一起長大的同學,有些人是十年同窗,有些人大學四年分別進不同學校,然後分別進入社會或出國留學或謀生。現在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在美國,一人在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在台灣,九成以上都己退休,使我很吃驚的是在國外的個個都有e-mail,只有一位從台灣遷來美國養老的同學沒有,而在台灣的沒有一個有e-mail,只有一位從美國回台灣的同學和他太太分別各有e-mail,這就說明了老年人用不用電腦是有地區性的,和各地養成的風氣有關,和年齡無關。
說到用注音符號或漢語拼音從電腦鍵盤輸入中文字,很慚愧,我也不會。我用的辦法是用手寫板直接在板上寫入中文。現在台灣製造的手寫板較初創時進步很多,用時掌中握一手寫板,另一手拿一枝塑膠筆(stylus) ,就可將中文逐字寫到板上再傳入電腦。筆、板、電腦之間均無連線,每寫一字,電腦就將最可能是我要寫的字進入我的文件,同時也在屏幕小方格內列出五個其他類似可能的字供我選擇替換。這樣寫字比用筆在紙上寫省力多了,只須輕輕在板上寫,寫得潦草連筆都可以。
可是用手寫板有一種狀況對我有老花眼者很不便,例如我寫「教育」它出來「教盲」,我寫「趨之若騖」它出來「趨之若驚」,我寫「雙贏」它出來「雙嬴」等,錯字在我老花眼下溜入未被我及時發現。在我送出稿件時也未注意到。等到文字貼出上了網才發現,很多次是別人替我發現的,可是google上已有多條link到我在Now News的文章了,我常為此連夜發e-mail給主編請求更改,次數多了主編也不勝其煩,就不生效了。google上也有從我Blog中link的,這樣做較好,因為我的Blog操之在我,我可隨時改正錯誤,從我Blog上link到的文章較少錯誤,有時資料更多更完整,也沒有廣告。
剛讀了不肖生先生的〈再問台灣人為何而笑〉,覺得不肖生先生觀察得很入微。台灣的幽默短劇已被政治味濃厚的「毒舌」、「諷刺」、「模仿」所取代。不肖生先生也指出因為幽默短劇要有好的編劇和對白,台灣的「毒舌」、「諷刺」、「模仿」可不必講究這些,所以大家就只流行製作「毒舌」、「諷刺」、「模仿」。不肖生先生認為幽默短劇在台灣並未過時,台灣的觀眾並非不喜歡幽默短劇,因為日本幽默短劇的光碟片仍在台灣熱賣中,所以他希望台灣要好好地提高幽默短劇的藝術水準,並呼籲製作者「做個像樣點的看看吧!」
我的看法是一切由市場導向,藝術水準也會隨市場需要和市場競爭而提高。日本幽默短劇水準高是因為他們的市場需要大和要求高;台灣的水準低是市場沒有這個需要,因為台灣對幽默短劇需要的市場都歸併到日本市場去了。台灣人雖爭先要表態愛「本土」,但日本的幽默短劇實在好看,又有親切的日本話對白,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都在幽默的短劇中表露無遺,令人憧憬神往,真正的台灣人觀之似在吃甜葡萄,冒牌的台灣人在吃酸葡萄,(這句話不是我首創,最近好像有人在論壇上發表的。)本來就起不了市場效應,台灣需要幽默短劇的市場就因此到日本去了。「本土」就只好做做「毒舌」、「諷刺」、「模仿」秀,別無選擇。( the End)
註一:據我淺見,上海話「交關」和「暇氣」都可以表示「很」,兩者之別在於「交關」有感賞、驚嘆的含義,所以「很感謝」要說「交關謝謝」,若說「暇氣謝謝」不是不可以,但就沒有前者那麼謝得懇切。「交關」還可表示「很多」,例如「很多人」就可說「交關人」,若說成了「暇氣人」那就無人能聽得懂了,要用「暇氣」來表示也應該說「暇氣多人」人家才懂。非上海人有誤把「暇氣」說為「邪氣」者,邪音鞋(xie二聲)又音爺(ye二聲),與暇音大不相同,暇與晚霞的霞(xia二聲) 同音。「暇氣」一辭並未過時,當今上海人寫的出版物中仍有此辭。現在你若用生硬的上海話說「邪氣○○」,熟識的上海小姐可能會對你說「別『邪氣』了,說『老○○』就好了。」如果你用標準的上海話說「暇氣○○」,她就不會建議你改用「老」字了。
註二:據民俗文化學家暨上海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仲富蘭先生所著《上海街頭弄口》(上海辭書出版) 記載:洋涇濱為英、法兩租界的界河,位置就在今日從外灘到成都路那段延安東路的地底下。濱北為英租界,北岸沿濱築有一條松江路;濱南為法租界,南岸沿濱築有一條孔子路,南北兩岸間共有八座橋相連。1915年洋涇濱填平後改築為道路,與原沿兩岸的松江路和孔子路合併,成為上海東西向最寬闊的幹道名為「愛多亞路」(筆者按:愛多亞路的英文名為Avenue Edward VII,英人為紀念1910年去世的英王愛德華七世而命名) ,八座橋雖都已拆去,橋名仍還在,都成了地名和站名。愛多亞路歷年幾經易名:汪精衛政府於1941年日本人發動太平洋戰爭抓走留滬英、美、法僑民關進集中營後,改此路名為「大上海路」;抗戰勝利後,此路改名為「中正東路」;解放後中共將此路改名為「延安東路」。如今這條2600米長的大馬路,為高架、地面、地下多層立體現代化的城市道路,不經解釋很少人知道這兒就是洋涇濱英文的發源地。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孫先生所議論的上海閒話大有意思,鄙人出生上海,現居高雄,五年級生。對母語有些許注意。孫先生提到交關和瑕氣二詞,鄙人年幼時常聼祖輩說,但是到鄙人輩也少用瑕氣一詞,交關已經絕跡了,在年輕的一輩早已經不用。現在上海30以下的人大概聽到此二詞,會把說的人看作古董了。特別是八年級後,幾乎一個老字打遍天下。
ReplyDeletebienmaiche@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