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6, 2009

大財團主謀操控;殺西米饕客補身

不久前,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為了台灣捕到一尾大的「黑甕串」來大事慶功之後,一時間,全台灣的人,大家都知道「太平洋藍鰭鮪」或稱「太平洋黑鮪」,或稱「黑甕串」,或稱「黑音串」是多麼名貴的殺西米食材。

其實太平洋藍鰭鮪與幾乎是同種的南半球藍鰭鮪同樣的珍希,而南半球藍鰭鮪在短短數十年內已被濫捕到瀕臨絕種危險的最高等級,比全世界最有名的珍希動物熊貓(貓熊)還高一級。在上述兩種藍鰭鮪之外還有一種也幾乎是同種的大西洋藍鰭鮪,現在也正被日本料理食客快吃到絕種了。

很多歐洲人一向只知道日本的三菱(Mitsubishi)公司是生產汽車和電器的,今日因為英國媒體揭露了大西洋藍鰭鮪魚(bluefin tuna) 快被捕捉到「商業性滅絕」(commercial extinction) 的程度,而引起了歐洲人廣泛的注意,人們才驚異地獲悉三菱公司竟然還在歐洲做魚販子的生意。

在大西洋藍鰭鮪的數量下降到瀕臨絕種危險程度的今日,全歐洲每年仍超量捕捉達60,000噸之多,其中35%~40%由三菱公司搜購販運去日本。他們大量搜購後將魚冷凍到攝氏零下60度,如此可凍藏數年之久,以備缺貨時以高價應市,據本(2009) 年6月份的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報導,一尾大的大西洋藍鰭鮪現在的市場價格在10萬美元以上。今日的冷凍科技,再加運輸上有冷凍貨櫃(集裝箱) 的便捷,使三菱公司如虎添翼,該公司正在大事擴建冷凍設備,他們用美其名的藉口對西方採訪記者表示這樣做法是為了〝even out peaks and troughs in supply〞(「撫平供應上的高峰和低槽」) ,可是卻不顧數年內將會造成大西洋藍鰭鮪魚絕跡的後果。

世界上真正屬於鯖科(Family Scombridae) ,金槍魚屬(Genus Thunnus) 的鮪魚(tuna fish 或稱金槍魚或音譯為吞拿魚) 只有下列8種:(按身長排列)
1. 大西洋藍鰭鮪(Northern bluefin) ,科學名Thunnus thynnus.
2. 太平洋藍鰭鮪(Pacific bluefin),或東方藍鰭鮪,也就是台灣趨之若騖的「黑鮪」或「黑甕串」,科學 名Thunnus orientalis.
3. 大眼鮪(Bigeye) ,科學名Thunnus obesus.
4. 南半球藍鰭鮪(Southern bluefin) ,也稱「日本中太平洋藍鰭鮪」(Japanese Central Pacific bluefin tuna) ,科學名Thunnus maccoyii.
5. 黃鰭鮪(Yellowfin) ,科學名Thunnus albacares.
6. 小黃鰭鮪(Longtail) ,科學名Thunnus tonggol.
7. 長鰭鮪(Albacore or Longfin) ,科學名Thunnus alalunga.
8. 黑鰭鮪(Blackfin) ,科學名Thunnus atlanticus.

鮪魚身體形狀都像炸彈,頭嘴尖圓,身體粗圓,尾柄細,尾鰭上下垂直呈新月狀。鮪魚與其他一般魚類不同的是牠的血是熱的,不是「冷血動物」,在寒冷的海水中牠的血溫可保持在比外界水溫高出攝氏20度左右(華氏高出36度) 。八種鮪魚的魚身都很大,上列前五種的身長記錄都超過2米,最大的大西洋藍鰭鮪最高記錄達身長4.58米,體重680公斤,一般的大西洋藍鰭鮪身長都在2米至2.5米,體重都在350公斤左右,上列最後三種較小的鮪魚最高記錄也都在1.5米左右。八種鮪魚中最受生魚片食客歡迎的是前五種較大的鮪魚。全球數量越吃越少,市場價格也隨之越來越貴,越貴則富人越要吃,如此就更加速了這些魚的絕滅。

上列第1、2、4三種藍鰭鮪頗受老饕喜愛,這三種藍鰭鮪非常相似,人們過去都把牠們視為同一種鮪魚,對生魚片的老饕來說無甚區別都是首選。後來經生物學家分析結果,才確定那三者為不同種的鮪魚。

上列第4種南半球藍鰭鮪成魚最高記錄身長2.5米,體重400公斤,生長在南半球廣闊的海洋中,日本漁船可在遠離別國領海的公海上任意捕捉,過去多為日本漁船在捕捉,所以連魚名的俗稱也成為「日本中太平洋藍鰭鮪(Japanese Central Pacific bluefin tuna) 。這種魚多年下來(自1950年代起)數量不斷直線下降,目前已成為希有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已將南半球藍鰭鮪瀕臨絕種的危險等級【註】評為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表示有極高瀕臨絕種的危險,比熊貓的等級EN還高一級,而南半球藍鰭鮪的CR等級是1950年代以後在日本人大量捕捉下,短短數十年中達成的。饞嘴而有錢的日本料理食客為享受生魚片、壽司的美味,能把半個地球外的大魚吃光,20世紀生物退化史上將留下這可恥的一筆。

上列第2種太平洋藍鰭鮪(台灣稱黑鮪,黑甕串,黑暗串) 成魚最高記錄身長3米,體重550公斤。幼魚生長5年始為成魚,在西太平洋產卵,從菲律賓、台灣南方、台灣東方、琉球東方、經日本,繼續游6000海浬至東太平洋,在北半球太平洋中順時針方向游了一大圈,每年春夏季又回到西太平洋的產卵區。因為季節性迴游範圍可達北太平洋各週邊國家的領海,涉及的國家眾多,人民都有捕魚的自主權,在日本人高價收購下,各國漁民都在魚游到本國領海內時盡量自由捕撈,有用非法長繩或流剌網者,將尚未成年的幼魚都一網打盡,近年捕獲量越來越希少。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缺少各自由捕魚國家的合作,所以將「黑甕串」在瀕臨絕種危險等級中只能註以DD (Not enough data to make an assessment of its risk of extinction資料不全,無法評定) 。這恐怕是原應該評為CR但尚未取得日本人共識的關係。基於太平洋藍鰭鮪與南半球藍鰭鮪在同樣需求的環境中,以同樣無限制的捕撈下,筆者認為造成的結果應不相上下,兩者同樣在海洋中不易捕獲已見諸事實,相信大平洋藍鰭鮪也同樣具有CR等級的要件。

上列第1種大西洋藍鰭鮪為鮪魚中最大者已如前述,分布於北大西洋橫跨美、歐,包括黑海和地中海。日本人對大西洋藍鰭鮪一向都有興趣,但因牽涉到自然生態保護意識較高的諸多歐、美先進國家,在獲得魚源上不如南半球藍鰭鮪和太平洋藍鰭鮪那麼容易。

關注大西洋藍鰭鮪的國際組織,除有保護大自然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外,還有專事保護大西洋鮪魚的機構:有46會員國,總部設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Madrid) 的「國際大西洋鮪魚保護委員會」(ICCA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

這三個機構都有科學家做研究調查。IUCN在生物瀕臨絕種危險等級的評定上有其權威性;WWF在瀕危野生生物現存數量、繁殖或消減情況有權威性的研究統計及預測;ICCAT更是專注於保護大西洋的鮪魚,該委員會有權制定大西洋藍鰭鮪年度捕魚配額。

日本人在獲得大西洋藍鰭鮪的魚源上雖不如另兩種藍鰭鮪容易,但這卻難不了他們,數十年來他們照樣是年年超額收購,以致使大西洋藍鰭鮪的數量直線下降,一尾較大的大西洋藍鰭鮪,市價如上述已達10萬美元以上,今日已到危急存亡之際。據超然立場的科學家研究報告,即使現在立即執行禁捕,大西洋藍鰭鮪也將不能避免進入CR等級 。目前專事評定瀕危等級的IUCN把大西洋藍鰭鮪的等級標示為DD即Data Deficient和太平洋藍鰭鮪一樣,說是資料不夠無法評定,這恐怕也是原應該評為CR但尚未取得日本人共識的關係。

為什麼日本人能年年超額收購?這完全是因為ICCAT只是一個辦理事務的組織,他們整理統計資料,歸類科學建議,對管制工作無能為力也不負責任。它實際上的主要工作是46會員國的大會,而大會上主要問題是魚類生物科學家與政治交易間的摩擦。政治談判只重視互惠(reciprocal concessions),我們常聽到「雙贏」是最圓滿的說法,但不知雙贏背後必有輸家。例如ICCAT的生物科學家建議年捕大西洋藍鰭鮪不超過15000噸,但ICCAT卻定出配額30000噸,而實際捕捉量為60000噸,超過了建議量的4倍,這背後就有日本財團的力量和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的漁業、漁民甚至黑社會的勢力。ICCAT因為保護鮪魚的成效不彰還得了一個諢號:International Conspiracy to Catch All Tunas (ICCAT國際捕鮪同謀) 。

那個可以評定瀕危等級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在2008年9月的大會中有相當滿意的成果,會中通過了暫停(moratorium)捕捉大西洋藍鰭鮪的決議案,連西班牙(捕鮪主要國) 和日本(鮪魚主要買主) 都投了贊成票。可是會議上公開說的和背後實際做的是兩回事,例如英國代表團在IUCN的2008年9月大會上投了停捕贊成票後,可是到同年11月的國際大西洋鮪魚保護委員會(ICCAT) 的年會上卻提議「基於科學應給予配額」。ICCAT中最主要的成員歐洲聯盟的代表在會前幾天還信誓旦旦說要提出大膽而有決定性的辦法(暗示要提出停捕的議案),可是在會上卻只官樣文章地提了一下要解決超量捕鮪須縮短捕魚季,並須從市場源流中找出控制方法。前後說法的差異不知是經過何等檯面下談判所獲得的結果。該次ICCAT大會的「圓滿」結論是:「尊重科學建議同時又顧到漁業利益,不使意大利、西班牙、法國漁民大眾失望。」歐盟漁業理事會代表對這次會議的成就備加稱讚「ICCAT做得很好。」

ICCAT成立於1969年,是一個老資格的漁業管理機構。它成立時大西洋藍鰭鮪的數量還相當豐富,與大西洋相連的海域中都有牠們的游蹤,不單是地中海、黑海,連北海、波羅的海中都有很多藍鰭鮪。如今只有地中海中可見到意大利漁民把大網圍著一群藍鰭鮪,他們並不把網吊起,而是有一群身強力壯的人各拿著帶鉤的棍子跳入水中,把魚又打又鉤地拖到網邊的船上,直到圍網中的藍鰭鮪捉完為止。據WWF預測,大西洋中遷移至地中海生育的藍鰭鮪,將於2012年前被徹底消滅。ICCAT成立40年後的今天造成了這種局面還說它做得很好,世界上就很難想像「失敗」是什麼樣子了。

科學家建議今(2009)年捕捉大西洋藍鰭鮪不得超過8500至15000噸,但ICCAT仍如往例加碼制定配額為22000噸。一般預測實際捕捉量將仍在60000噸以上,因為日本大企業集團如三菱者知貨品供應越來越緊張,絕不放過超量搜購冷凍囤積居奇的好商機。連同「黑甕串」,他們將為生物退化史上再寫下可恥的兩筆。
日本人對生魚片(sashimi) 和壽司(sushi) 的做法有很大的講究,例如魚肉的部位、切法等,壽司米飯的處理和捏法、包法等,都有一套學問,就和日本的茶道一樣成為日本的飲食文化,精通此道的人便是專家。由於中國的長期封閉,日本文化在西洋人的心目中就是東方文化的代表。西洋社會對日本文化有驚人的包容性,即使觸及西方的忌諱,也在所不顧。例如,西洋人最在乎的是不能用赤手去觸碰做好要供人吃的食物,可是當他們坐到日本餐館的壽司吧(sushi bar) 前,眼看日本師傅赤手空拳在捏壽司,捏好後用手放到西洋食客的盤中,西洋食客都甘之如飴。

如此說來把大鮪魚吃到滅種的不全是日本人,而是全世界崇尚日本飲食文化的有錢人,日本人只是帶頭提倡者,日本大企業集團是助虐者。
.....................................................................................
註:瀕臨絕種的危險等級如下:
EX: Extinct 已絕種。
EW: Extinct in the Wild 野生者已絕種。
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野生者有極高瀕臨絕種的危險。
EN: Endangered 野生者有很高絕種的危險。
VU: Vulnerable 野生者有絕種的危險。
NT: Near Threatened 在不久將來很可能有絕種危險。
LC: Lowest risk 輕度瀕危。
DD: Data Deficient 須評估瀕危等級但因資料不足而無法評定。
NE: Not Evaluated 目前對此品種尚無評估。
其中CR、EN、VU三級屬於險惡區級(Threatened) ,CR是三者中最高等級,再高就到絕種區級了。
熊貓(Panda) 是EN級,比南半球藍鰭鮪(Southern bluefin tuna) 的瀕危等級CR還低一級。
DD不是等級,只是附註有瀕臨絕種危險現象,但因欠缺完整資料,尚未評定等級。
NE是目前無瀕臨絕種危險的生物,不在瀕危等級範圍之內。

1 comment:

  1. 日本三菱重工的前身就是二戰時製造日本軍火的工廠單位,如今做汽車竟還捕魚嗎?

    ReplyDelete